close
書名:《給冥王星》
作者:張惠菁
出版:大塊文化(2008年02月29日)
‧依附的本質是漂蕩。
‧坐車跳錶之類的規則,說起來是小事,但確有很強大的規範作用,省去了講價還價的過程,把司機與乘客雙方平等地交給一個計算里程的黑盒子。
‧所謂錯過,並不是什麼「如果那時再努力一點」,或「要是做了另一個決定」就好的事。從來都不是,那是兩個星系不同的軌道與規則。
‧那迂迴繞路的過程是必要的。一開始的挫折是必要的。若不是打磨得完全,是闖不了最後的關卡的。
‧世界滿是抽屜和口袋,藏著一時一地一人的玄機。
‧莫非這真是個及時行樂的都市,今天的眷戀不保證到了明天還有地方可著床。
‧人始終是有共性的,微妙地相似著,又關鍵地差異著。
[忻‧閱讀]
「最後一次見到你的路口,我現在才明白那原來是一條河,或是一道地層下陷,從那裡開始時間有了不同的轉速,我們再也不站立在同一個地面了,從軌道做靠近交錯的那一點,逸出朝向全然不同的宇宙,逐步擴張的距離,我曾經以為會是荒涼的,而今竟令我心安。所謂錯過,並不是什麼『如果那時再努力一點』,或『要是做了另一個決定』就好的事。從來都不是,那是兩個星系不同的軌道與規則。」
對張惠菁來說,2006年充滿了變動。她離開了工作三年多的單位,處理了父親過世後留下的房子,搬換了住所,行走了埃及,旅居到上海,停掉了持續六年的專欄。她說:「2006年發生在我生活裡的許多事,遷移,旅行,和某些人的別離與相遇,看起來像是偶然地發生,卻彷彿又有命定的色彩。」那年的書寫,成了後來這本寫給「變動,和變動中的人」的《給冥王星》。
暫且把故宮南院弊案抽離張惠菁和《給冥王星》,那信手拈來的卅幾篇散文大約可以看成是一部結案報告,整理了一些告別的態度與迎新的希望。從第一篇到後記,張惠菁以觀察者的角度書寫自我與日常的瑣碎,一再提及世界的狹隘與廣大。
在歲末的時候啃讀這本集子,看張惠菁寫光頭之後重新定位自己的轉折、人際間常以為了解對方的無知、市場小攤應周遭而呈現的節奏、搬家時候等待被打包的現實、蘇東坡在院落曬書畫卷的心痛、納博科夫斑斕擬態晦澀的書寫、瑞芬舒丹頑強重組命運的位址、亞歷山大著迷於征服的旅程、埃及豔后克麗奧派特拉七世充滿算計的愛情、冥王星被太陽系除名之後重新被考慮的關係、上海街弄間那些突然出現然後迅速隱沒的暗記、《浪人劍客》裡宮本武藏與對手們交錯的故事,我腦袋裡轉動的卻是過去五年流浪生活的切割畫面。
從台灣到美國、校園到職場、鄉村到都會,不斷地變動是唯一的共通語言。在游移當中,我學會與自己對話;在失語之後,我明白了新生的意義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