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《刺蝟的優雅
作者:妙莉葉.芭貝里(Muriel Barbery)
譯者:陳春琴
出版:商周(2008年06月01日) 

‧如果要有自我意識,必須要有個名字。
‧擁有權力的不是行動,而是語言;在這個世界中,最高等的才智是對語言的掌握能力。
‧我們必須不斷地重新建設自己的成人人格。
‧在時間的巨輪中……(藝術)替我們提供一個短暫,但像電光石火般的茶花幻覺。
‧永恆,那就是我們在看中所看不見的事物。
‧活著就是要追捕消逝的剎那時光。



[忻‧閱讀]

其實不是很喜歡翻譯書,總覺得文字的本質在這過程中會流失某層意義;
只不過遇到以英文以外的語言,我還是得依賴別人的解釋。
這本《刺蝟的優雅》買來好幾個月,台北還擱著韓姨在書展給我的那本;
但是我積欠的的閱讀債成等比級數不停增加,所以拖到今天才把它看完。


閱讀《刺蝟的優雅》的過程,我不斷想起喬斯坦‧賈德(Jostein Gaarder)的《蘇菲的世界》與《紙牌的秘密》。他們一樣試圖在看似簡單的敘述裡探討一些哲學性的思考觀點,一樣將自己淵博的學識傾注在主角批判性的論述評斷。

芭貝里肆無忌憚地引用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,丟出一個又一個的名詞:
社會學院,關於理論的...
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(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, 1804-72);
心理學創始者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, 1856-1939);
兒童心理學家梅蘭妮‧克朗(Melanie Klein, 1882-1960);
提出「鏡像理論」的法國心理學家拉崗(Jacques Lacan, 1901-81)
俄國語言學家雅克慎(Roman Jakenson, 1896-1982);
比利時法文文法學家葛維斯(Maurice Grevisse, 1895-1980)。
社會學院,關於創作的...
比利時建築師柯比意(Le Corbusier, 1887-1965);
法國詩人龍薩(Pierre de Ronsard, 1524-85)、劇作家拉辛(Jean Racine, 1639-99);
美國小說家康納利(Michael Connelly, 1956-)。
藝術學院,關於繪畫的...
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克拉斐爾拉(Raffaello "Raphael" Sanzio, 1483-1520);
義大利巴洛克人物畫家卡拉瓦喬(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, 1571-1610);
佛萊明派畫家魯本斯(Peter Paul Rubens, 1577-1640)、貝爾特(Osias Beert, 1580-1624);
荷蘭靜物畫家艾茲(Pieter Claesz, 1597-1660)、黑達(Willem Claeszoon Heda, 1594-1680)、
卡夫(Willem Kalf, 1619-93)、維梅爾(Johannes Vermeer, 1632-75);
法國靜物畫家夏丹(Jean-Baptiste-Siméon Chardin, 1699-1779);
美國寫實主義畫家霍伯(Edward Hopper, 882-1967);
愛爾蘭人物畫家培根(Francis Bacon, 1909-92)。
藝術學院,關於音樂的...
英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普賽爾(Henry Purcell, 1659-95);
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韓德爾(George Frideric Handel, 1685-1759);
奧地利作曲暨指揮家馬勒(Gustav Mahler, 1860-1911);
法國現代作曲家薩提(Erik Satie, 1866-1925)
美國爵士樂長號家葛倫‧米勒(Glenn Miller, 1904-44)。
藝術學院,關於映像的...
日本小市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(1903-63);
〈八又二分之一女人〉導演格林那威(Peter Greenaway, 1942-);
〈異形〉與〈銀翼殺手〉導演史考特(Ridley Scott, 1937-)
還有文學作品...
普魯斯特的《追憶似水年華》、司湯達的《帕爾瑪修道院》、托爾斯泰的《安娜‧卡列妮娜》、
山颯的《圍棋少女》、堀田由美的連載漫畫《棋靈王》等等。


刺蝟的優雅》故事發生在巴黎左岸葛內樂街七號,以老刺蝟荷妮/米榭太太對社會結構的觀察與小刺蝟芭洛瑪對生命意義的探索,提出人類存在的價值與框架。

對高級公寓裡的住戶而言,荷妮是個「合格標準」的門房——她說話單調、表情平淡、穿著簡樸、體態臃腫。她還有一隻叫列夫(就是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那個列夫)的貓,完全符合了大眾對門房的刻板印象。在小津格郎先生搬進公寓之前,沒有人懷疑荷妮可能是個學養深厚卻刻意低調的公主,沒有人發現這一切只是荷妮的表演,以裝傻充愣去掩蓋社會框架之外的幽默與思想。為了不打亂一般人的思維習慣,荷妮小心翼翼地隱藏了那對文學繪畫藝術的欲望,像刺蝟一樣優雅地防衛著外面的不友善、保護著心底的柔軟,希望這貧窮卻還寧靜的生活不會受到干擾。 

十二歲的芭洛瑪是公寓六樓國會議員家的小千金,智商過人的她總是冷漠地看著大人世界的虛偽、扭曲與矯作。她思考著結束生命的可能,將所有對成長的懷疑記錄在〈深刻思想〉與〈世界動態日記〉裡,宣告「六月十六日那天我要在建設中死亡」。
每個〈深刻思想〉的篇章都有一段俳句式的前言:
「追求晨星/在金魚缸中/了殘生」;
「世間貓/現代圖騰/間接性裝飾」;
「強者/在人間/無事忙/在說話/老是在說話」;
「照顧/花草/小孩」;
「眾人/之生命/如服兵役」;
「早餐時間/你看啥/你讀啥/我就知道/你是啥」;
「建設/汝生/汝死/此乃/後果也」;
「忘卻未來/你就失去/現在」;
「妳若讓女敵人分享/菈杜蕾小圓餅/莫認為/妳能看見/另一個世界」;
「文法/意識層/走往美學」;
「樺樹/告訴我我什麼都不是/可是我還是有資格活下去」;
「這是一個和命運有關的問題/這些思想早熟的文章/是給某些人/而不是給另一些人」;
「誰以為/能生產蜂蜜/而能不遭受和蜜蜂同樣的命運?」;
「去安裘莉娜茶館/好了解/為什麼車子被燒」;
「如果妳要治療妳/先治療/別人/對命運的奇妙轉變/微笑或是哭泣」;
「面對永不/能做什麼/除了一直/在偷聽到的曲調中/尋找」。
每個〈世界動態日記〉的紀錄也都有一句謎語似的提醒:
「要聚斂在自身,不要掉短褲」;
「培根風格的長毛垂耳狗」;
「趕快追上她!」;
「很美,合唱團」;
「動還是不動」;
「內褲還是梵古?」   (((我以為約定的翻譯是「梵谷」說...
「那枝斷裂的花梗我為您而愛」。

最後大小刺蝟成為為彼此療癒的救贖,在「永不」裡追尋「永遠」。


我想,每個女生心中都有兩個大小女孩:一個總是提醒自己扮演好社會角色的的大女孩,與一個不斷對宇宙生命的詭譎丟出疑問的小女孩。

就像有的時候,我會關掉手機切掉網路,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,任自己放空。躺在地毯上盯著天花板,然後那跳動的心,似乎又能夠找回那最初的悸動、細緻的感動。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忻日子 by Sh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